经验者之家|健康信息:三伏贴骗局(三伏贴是什么东西)……

123456789

酷暑期间,很多医院的中医科都是人头攒动,排队敷狗贴的人络绎不绝。在电商平台上,“三福贴”被一些商家包装成能包治百病的“万能贴”,宣称能治疗消化、呼吸、免疫系统疾病,对产后妇科病、祛风除湿、降“三高”有效果。很多商家号称“祖传配方”、“医院同款”、“厂家直销”,卖的产品款式、品牌琳琅满目,显示月销量几万甚至几十万件。

报纸上的一项调查发现,网上销售的“三伏贴”中有许多疑似假货。另外,网上购买的“三伏贴”和大川医院用的不是一个东西。

早在2013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发布通知:开展“三伏贴”服务的机构应为经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注册的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或民族医药学科的医疗机构,并已开展相应的中医或民族医药服务。

上海一家中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医院开展的“三伏贴”项目是一项医疗技术,使用的原料都是处方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治疗过程中的皮肤反应过程进行科学的观察和判断,必要时给予干预或及时终止。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邓勇指出,很多商家故意宣称自己的产品有一定疗效,迷惑了消费者。“但市面上的‘三伏贴’和医院里的‘三伏贴’完全不一样。”

国家有关部门对食品、药品有严格的分类,以规范生产和使用,但市场上销售的“三伏贴”到底属于什么,却很混乱——有日用品、保健品,也有成分不明的医疗器械产品。甚至有些网商销售的产品,注册号已经注销。

中国针灸学会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主任陈云飞直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需要进一步明确三伏贴的工艺要求和操作规范,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很多产品被怀疑是假冒的,有的冒用被注销的注册号。

在论文中发现,二手商品交易平台“闲鱼”上一些个人卖家销售的“三伏铁”产品,多为生活用品,不少卖家声称自己的微店因低价抛售清仓而停业。

记者注意到一款名为“南京同仁堂绿金家三福贴”的产品。其包装背面标明“日用品,不能代替药品或医疗器械”。另外还有用法、注意事项、规格等相关信息。

文中称“南京同仁堂绿金家居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金家居公司)。在确认了这款产品的包装、规格和防伪码后,相关人员和记者表示,这是一款未经授权的假货。她说,像“三伏铁”这样的假货还有很多,她的公司也在维权。

绿色家园和“南京同仁堂”其实没有直接关系。公司称,其获得“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公司”授权,在经营期限内使用“南京同仁堂”名称,双方均为独立的市场经营者。

在1688批发、淘宝等平台上,记者发现,打着“南京同仁堂绿金家”旗号的三伏铁产品至少有6款,包装和产地均来自河南。

“原厂正品,请放心购买。”几家网店的客服都答应了,但绿金家的上述工作人员向该报出具了律师函和两份公章鉴定报告并指出,南京奇草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销售的产品中有4款是假冒的,擅自使用了“南京同仁堂”、“南京同仁堂绿金家”的品牌和店名。目前,他们已被起诉,正在等待判决。截至记者发稿时,南京奇草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电话未能联系到。

此外,论文还发现注销号被盗用。

一家名为“好万众大药房旗舰店”的天猫店铺销售的“三福贴片”,在产品属性一栏中列有生产厂家南阳爱善爱用品有限公司,注册号为“金林机械设备第20150012号”——在这里,三福贴片变成了医疗器械产品。

但记者查询后发现,该注册号早已被注销。此前,市面上至少有五种品牌的“儿童咳嗽贴”使用过这个注册号。根据这些“儿童咳嗽贴”的包装信息,记者分别致电相关企业。其中,陆丰丰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个文号注册为“儿童咳嗽贴”,曾经是该公司与另一家医疗企业合作生产,其他公司贴牌销售。她表示,2018年,根据相关规定,第一类医疗器械“小儿止咳贴”必须全部取消,升级为第二类,上述注册证号也将取消。

当本报记者向天猫消费平台举报上述过期牌照号“张观戴笠”时,客服回应,“平台会更管”。

在医院药房负责采购多年的叶先生诉本报。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注册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六个月向原注册部门提出延续注册申请,并取得相关文件;否则,一经查出,将处以罚款。已取消的注册号不能再使用。如果注销号码被非法盗用,将追究相关厂商的法律责任。

带有“替代”标志的保健品

该报注意到,与绿金家园的一些“三伏贴”一样,仍有许多“三伏贴”打着保健品的旗号,并使用河南省保健品行业商会颁发的“愈健准字”、“愈健团郑彪字”等其他标志。

眼查显示,河南省保健品行业商会为社会团体,成立登记时间为2014年11月21日。其经营范围是“技术交流、业务培训、咨询服务、协调合作等”。

根据商会官网发布的声明,保健品目前不需要行政许可。除贵州、陕西、吉林有地方性法规外,其他地区不需要行政审批。河南省有行业自律第三方小组的标准评估(咨询)——也就是说,这个商会的《办法》的“豫鉴准字”等文号,都是第三方行业商会自己出具的“评估文号”。

商会网站上公布的一份《保健品的市场经济地位》称,保健品是指具有保健功能、促进健康的外用产品。常见的产品有贴剂、软膏、外用液体、粉剂、艾绒制品等。“从文字上讲,强调的是保健和亚健康,而不是治病。”

该商会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目前,该商会已分别向符合条件的参评企业颁发了“渝建团标字”、“渝建团郑彪字”等证书编号,以评估厂商的生产条件及相应产品是否规范。这两者都必须在产品包装背面明确说明。\”如果缺少一项,就可能被参与企业非法滥用或盗用.\”

论文中发现,上述标有“愈健团郑彪子”的“三伏贴”产品,大多含有艾草、元胡、细辛、白芥子、甘遂等中药成分。对于如何保证含有中药成分的产品的安全性,上述商会工作人员表示,商会的专家组对风险进行了评估,无法单独出具有效的检测文件。

事实上,自1997年以来,河南省已发出“魏昱健勇”的名称,以支持中医药的发展。2010年2月,河南省卫生厅发布《关于废止保健品批准文号的通知》。时任省卫生厅食品安全卫生监督处处长的赵连洲曾表示,该单位批准的保健品批准文号已全部过期,今后不再续展。禁止企业再次标注“豫用字”批准文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邓勇对论文表示,保健品一般指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国际上主要指保健食品。原卫生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多次要求有关地区取消不合规粘贴产品的批准文件。而其他各种贴牌保健品,数量不一,主要是各地政府对国家相关政策法律的理解和把握不一,行业比较混乱。

记者致电河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人员表示保健品需要向市场监管局投诉。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人士向本报证实,这种文号过去是由当地卫生部门审批发放的,但目前河南省还没有保健品的相关立法,也没有明确的部门来监管。“如果消费者想投诉产品问题,可以拨打12315热线举报反馈。”

一直以来,中国鼓励发展中医药和少数民族医药。在一些地区,为了扶持地方企业,壮大地方经济,鼓励地方协会的发展。然而,邓勇指出,单靠协会的自律还远远不足以严格规范保健品市场秩序。一旦保健品的宣传口径中出现“治疗作用”字样,就说明这个商家涉嫌虚假宣传,人们要慎重考虑消费其产品。

医疗设备?“中药成分不能批”

“仔细看看网上卖的‘三伏贴’。其实不是包装上的名字。都是擦边球。”山东一家提供“三伏贴”贴牌服务的医疗器械公司销售人员向本报(www.thepaper.cn)透露,“穴位贴敷疗法贴”、“肩颈冷敷贴”、“止痛冷敷贴”等产品,无论是家庭保健类第一类医疗器械,还是需要进一步备案或注册的第二类医疗器械,在外包装上都不会明确标注任何中药成分。“只要它们被标记出来,这个国家

在论文中发现,在一家名为“阿康医疗器械店”的天猫企业店中,共有五款产品共用“清血贝”的同一个品牌名称,包括三伏散、三伏贴、颈椎腰贴等。,都被誉为“老中医传承古方,手工熬制”。生产厂家是青海的一家医疗器械公司。

其中一款罐装“三伏铁”中药粉剂产品显示,每个月卖出300多件。包装上只贴了一张白纸条,印刷的黑色大字标明了成分、用法、注意事项、净含量、有效期,但没有标明生产厂家等重要信息。第一个评价是买家吐槽——“贴了之后很烫,但是半个月都没好,起水泡,很疼。”

记者问卖家为什么不在罐子上注明厂家信息。多个产品使用同一个文件号是否违法?对方只是回复说,产品都是纯中药粉末,没有任何添加,不用担心安全问题,“用着放心”。

根据这家商家注册的信息,论文记者在国家医疗用品管理局官网,并没有找到“医疗器械企业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相关信息。“清血贝”品牌名称对应的产品名称为第二类医疗器械“止痛冷敷贴”。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这种“止痛冷敷贴”由无纺布、粘合层、防粘层(聚乙烯薄膜或防粘纸)组成。胶层主要由高分子树脂、薄荷醇、对羟基苯甲酸等组成。,但却没有提及中药成分如白芥子、细辛、黄芪等。产于上述“三伏散”。

2021年7月23日,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医药机械组合产品注册的通知》,明确提出医药机械组合产品是指由药品和医疗器械组成,作为单一实体生产的产品。中药外用产品是以药品为主要功能的医疗器械组合,按“药品”进行注册管理。

前述山东某医疗器械公司销售人员声称,目前监管并不严格,只会根据产品包装上的信息检查是否正式报批,不会专门检查里面有没有药物成分。“如果真的被查,就意味着罚款。”上述医院药房负责采购的叶先生也告诉论文记者,这类产品无法进入医院和正规药店,所以大多在网上销售,所谓的“医院同款”只是一个引流的幌子。

上海市叶辉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敏对本报(www.thepaper.cn)表示,如果在穴位贴敷疗法贴剂中添加药饼,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违反了医药组合产品注册管理的相关规定,属于“高档次低批次”,应当予以纠正。

同时,如果行为人不能说明其所添加药品的合法来源,不能提供《医疗机构药品许可证》和药品批准文号,则违反了《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药品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医疗机构配制制剂,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无《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不得配制制剂。”目前国内各大医疗机构主要是按照规定自行加工敷料,或者企业提供原料和制剂,然后在医院按照标准进行涂抹。

前述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人员还透露,为了看起来像正品,很多厂家还会申请带有“三伏贴”字样的商标来混淆消费者。

以万九堂的一款医用冷敷贴为例。包装上印有“霍尼三福贴”的巨大字样,右上角的小标记“TM”很容易被人忽略——这意味着该商标尚未成为注册商标,不享有法律保护。导报记者在中国商标网上发现,很多企业试图申请带有“三伏”字样的商标,但基本都被驳回。

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詹光告诉《法律报》记者,即使没有注册商标的授权,日用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商标上也可以印有“TM”标识。法律对此没有限制。

邓勇报纸说“三伏贴”有它自己的保健效果,公众接受度高,相对来说危险性小。此外,这类膏体产品成本低,营销速度快,基层监管部门难以充分重视或重点监管。对于涉案药企或企业来说,即使被查处,违法成本也不是很高,很难达到立案标准。

\”政策是一部分,实施是另一部分.\”邓勇认为,要继续加强执法队伍,加强监管,同时在制定原则和要求的基础上,给出更具体的实施手段和策略。让被监管和监督的各方,尤其是互联网平台,有充分的操作空间空。“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合理解决问题,是当前政策需要落实的部分”。

中医专家:网上销售“三伏贴”暗藏风险

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产品是否有效。然而,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主任陈云飞看来,网购“三伏贴”虽然方便,但却是“一笔糊涂账”,背后隐藏的危害也不小。

记者在淘宝上随机看到三伏贴的三个配方,陈云飞看后表示“不合适”。他指出,在“艾叶、川贝、牛黄、白果、甘草、樟脑”组成的方剂中,牛黄性凉,而川贝、白果含油量高,容易促进湿热,对虚寒病有反作用。在另一个由茵陈、乳香、没药、元胡、鸡血藤、伸筋草、木瓜组成的方剂表中,“鸡血藤”和“木瓜”这两种药材主要用于滋阴补血,所以不适合应用。

本报记者与几家淘宝卖家沟通时,对方建议根据疗程购买多盒,称三伏天不能贴,平时也可以连续使用,但效果不太好。在绝大多数的产品页面上,产品的保质期都标注为2-3年。

陈云飞指出,中医要注意与自然的协调,夏季适当发汗,但不能过度消耗阳气。卖家声称可以随便涂抹很长时间。一方面说明没有达到剂量,没有效果。另一方面,可能是短期内没有明显的反应。“这个需要更加警惕。”

他解释说,有些中药(如膏药、茯苓、熟地、麦冬、石斛等。)性寒,不含芳香物质,所以不适合作为药物应用,因为应用药物渗透皮肤的量太少,不能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但医院常规使用的芳香类药物保质期普遍较短,如麝香,常温下只能保存2小时。2小时后药物的药效会自行消失,根本达不到市面上规定的保质期。同时,市场上一些厂家使用的中药来源和成分不明,部分可能是对肝肾功能有慢性损害的药材,因价格低廉而多收费。“我们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用的一些敷料只能外用,不小心吃进去有风险”。

根据陈云飞以往的病例,有些阴虚火旺的患者不适合贴“三伏贴”,但还是会买来试试。过了一段时间,不知不觉,晚上就睡不着了。“这是他体内的虚火被触发出来的。很多患者都会有类似的不良反应,只是不明显,大家也不在乎。”

此外,他指出,清单中包含的许多网购商品的穴位图也不准确。如果消费者把它贴错在一些大血管或者皮下脂肪少的部位,比如八分穴,一旦溃烂,很难愈合,还可能引发炎症等一系列问题。再比如,针对免疫力问题的穴位中,关节处的穴位不宜用于敷贴,而解溪穴位于踝关节处,如果起泡溃烂,容易影响关节活动。

澎湃记者也找到不少儿童用的产品,有卖家直言“销量比大人用的好。”

公开报道显示,2019年,南昌多名儿童在江西省儿童医院贴“三伏贴”后被烧伤,92名儿童出现瘙痒、灼痛、水泡等不良反应,引发热议。陈云飞强调,儿童皮肤很薄很嫩,用量可能不到成人的十分之一。发泡时间稍有不对,就容易灼伤溃烂。目前,正规医疗机构仍在摸索和调整申请地点、时间、申请间隔和总申请次数。如果父母在家使用这种粉末,更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陈云飞直言,在中医里,小儿被视为纯阳,最大的特点就是阳气充沛,多数小儿不需要贴“三狗贴”。有些广告宣称“三伏贴”对儿童哮喘有明显疗效,而且只限于阳虚患者。“人体结构复杂,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来判断。不是‘一刀切’就能实现的。”

【延伸阅读】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简称,又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是中医传统的疤痕灸疗法的一种。其原理是用药物的敷贴覆盖人体相应的穴位,配合阳气的旺季“三伏天”刺激穴位,达到相应的效果。

2013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指出“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也可用于其他以冬季反复发作加重为特征的疾病,中医辨证为寒证。

事实上,“三伏贴”在中医领域被认为没有明确的历史渊源和病例记载。有人认为“三伏贴”是从“天灸”的概念演变而来的。艾灸主要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施于穴位或患处。唐代孙思在《干晋方艺》中最先提出了这个词。宋代王志忠在针灸中外用旱莲草治疗疟疾,被认为是三伏贴的雏形。

陈云飞告诉该报,“三伏贴”背后“冬病夏治”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许多外用方剂,可视为三伏贴的雏形。天灸是在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种形式。“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大师。”

清康熙年间,医家张路在《岳夏三伏贴》中记载了将芥子、元胡、细辛、甘遂磨成粉末,加入麝香,敷于舒菲、白老等穴位治疗寒哮的方法,被视为“三伏贴”形成的标志。目前各大医院仍选用具有发泡温阳功效的药材,如生姜、白芥子、甘遂、细辛等。

“三伏贴”没有一个标准统一的配方和比例。就像一个医疗机构,不同的科室选择不同的药物和配比。陈云飞解释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三伏贴”有一系列药物选择,但没有具体的药物用途和比例。“比如有的医院会把生姜换成大蒜,两者特性相似,这是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该疗法对应的疾病类型已从寒性哮喘发展到整个肺系统,适用于更多的阳虚病理,并逐步推广。(记者冯实习生颜惠欢)

资料来源:报纸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