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健康信息:总怀疑自己得了新型肺炎(新冠慢慢自愈的表现)……

123456789

与南京禄口机场有关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蔓延之快,令人猝不及防。它威胁着人民的健康,一些人患有焦虑等心理疾病。

社区工作人员王,31岁。我喉咙痛了两天,我担心我可能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2021年8月6日,我去了家附近医院的发热门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肺部CT正常。我被诊断为急性咽炎。服药4天后,咽痛症状消失。然而,我总是觉得我的喉咙不舒服,我认为我的症状类似于新冠肺炎氏症患者的症状。想去医院打针或输液,但又担心去医院会造成交叉感染,导致焦虑、紧张、睡眠不好、难以入睡,并伴有心慌、不适。

8月12日到武汉汉口医院就诊,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再次阴性,心电图、心肌酶谱正常。医生建议他去心理康复科看看。武汉汉口医院心理康复科主任董汉宁诊断,王处于焦虑状态,属于急性应激反应。在探视中给予王支持和鼓励,为王树立正确的信念,引导他积极思考,并开出改善焦虑和睡眠的药物。今天复诊,王主诉上述症状明显好转。

为什么疫情会导致心理疾病?

武汉汉口医院心理康复科主任董汉宁表示,突发的疫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突发的刺激和强应激事件。面对突发事件,我们需要调动自己的能量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威胁,这很容易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被打破。在应激状态下,人体免疫力下降,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胃肠蠕动减慢、胸闷、心悸、胃部不适等身体症状。应激事件往往会诱发精神障碍,给个体带来痛苦的情绪体验。

担忧是社区最大的心理特征:无法确定周围是否有病毒携带者,无法确定防护措施是否到位,无法确定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无法确定疫情能否得到控制。

有些人可能会感到焦虑,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感受,将身体不适与新型冠状病毒联系起来。他们越来越急躁,经常发脾气,逐渐出现恐慌和疑病心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担忧程度逐渐增加,甚至脱离实际,表现为没有目标,感到不安和紧张,甚至不敢出门或去医院;有些人有强迫性行为或强迫性思维,比如担心自己的手感染了病毒,反复洗手,或者控制不住地反复想着“新冠肺炎”,并为此感到非常痛苦。

在这种长期的焦虑和恐慌中,大脑皮层过度兴奋,身体自身的能量大量消耗,逐渐出现忧郁、阴郁、悲观、无助、无望等情绪。严重时,人们甚至会产生消极的想法,觉得活着很无聊,并采取消极的行动。

应该如何调整?

武汉汉口医院心理康复科主任董汉宁建议: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我们应该认识并重视情感的重要性。适当的焦虑会调动身体的能量,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但长期过度的焦虑、恐慌、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对我们的身心产生负面影响,严重干扰日常生活。所以要正视自己的不良情绪,评估自己的情绪状态是否与环境一致,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适当转移注意力。如果你有严重的症状,你应该寻求专业帮助。

其次,要正确对待疫情信息。要从官方渠道了解疫情信息,相信党和国家,客观理性认识病情。不要把疫情搞得太灾难性,也不要盲目乐观。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配合防护工作,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在家隔离,不参加聚会,团结一致,共同渡过难关。

第三,要积极调整认知。正确认识疫情,换个角度思考,在家里的闲暇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多陪陪家人,增长见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获得更多的自我肯定。如果把在家的这段时间当成自我成长的新体验,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最后,要作息规律,增强体质。虽然活动的范围和内容有限,但还是要保持原有的规律作息。作息不规律会扰乱我们身体的内环境,降低免疫力,所以要按时起床吃饭,保证良好的睡眠,加强自身的锻炼。这样既能提高免疫力,又能减少负面情绪。

湖北之声

来源:长江网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