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健康信息:痤疮擦什么药最有效啊(痤疮大概多久能好)……
123456789
俗称痘痘、粉刺、痘痘、粉刺等。这些都是熟悉的名字。痤疮虽然不影响身体机能,但可能会留下“痘印”、“痘坑”、“疤痕”等等,让患者自卑、抑郁、焦虑。因此,非常需要有效的痤疮治疗和合理选择治疗时机。
大家都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便搜一搜就会出来各种祛痘产品和所谓的“神药”。买了试试就能换,各种机构和产品的广告到处都是。急于解决问题可以理解,但是不得不说有一大批朋友越治疗越严重,最后苦不堪言才选择来医院治疗。
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聊聊祛痘的外用药物。可以买什么?希望能帮到你,让你少走弯路。
痤疮的分类及药物选择
痤疮病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主要分为以下四种。你可以自己查一下属于哪种类型。一般临床上你会根据痘痘的病灶(痘痘的外观)选择不同的药物。
1.痤疮(非炎症性)痤疮
外用维A酸(替代方案包括壬二酸和水杨酸)
外用维a酸,包括维a酸软膏、阿达帕林凝胶、异维a酸、他扎罗汀等。,是治疗痤疮的常规外用药物,一般在药店有售。大多数患者会选择使用这类药物。
2.轻度丘疹性痤疮和混合性痤疮(痤疮和丘疹性痤疮)。
外用抗菌药物联合
对于炎性痤疮患者,在选择外用药物时,一般会选择抗菌药物。如过氧化苯甲酰、红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氨苯砜、磺胺醋酰等。
外用维A酸过氧苯甲酰联合外用抗生素,用于不能耐受维A酸或需要简化治疗方案的患者
3.中度丘疹疱疹痤疮和混合痤疮
外用维A酸联合口服抗生素联合外用过氧苯甲酰
4.重度痤疮(例如结节性痤疮)
外用维A酸联合口服抗生素联合外用过氧苯甲酰
或者选择
口服异维a酸单药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服药,停药时应告知医生)
当然也不是绝对的。能够坚持使用药物是痤疮治疗的关键因素。很多人刚开始几天涂的很开心,后来会因为各种原因慢慢不想涂了。
根据自身情况与医生充分沟通,选择可持续的方案。坚持下去是治疗痘痘最快的捷径,制定的方案通常只需要患者每天服药一到两次。
比如面部轻度炎性痤疮患者使用外用维a酸、外用过氧化苯甲酰、外用克林霉素,早上一片+晚上一片或早上两片+晚上一片。
1.早上:用温和的洁面乳洗脸。建议使用温和的氨基酸洁面乳。在薄涂,将固定剂量的过氧化苯甲酰/克林霉素凝胶复合制剂应用于整个面部。
(替代方案:让患者用过氧化苯甲酰清洁剂洗脸,然后在全脸薄涂层涂抹克林霉素。)
2.晚上:用温和的洗面奶洗脸。建议用温和的氨基酸洗面奶。在薄涂的整个面部外用一层维a酸。开始用的时候要小范围涂抹,看看有没有刺激性。如果可以忍受,那就逐步扩大范围。同时,一般不建议孕妇、哺乳期、孕妇使用。FDA推荐的x类药物。
药物的种类
目前大家购买都比较方便。常用的外用祛痘药物有:抗生素(非激素)、过氧化苯甲酰、维a酸、水杨酸、壬二酸。下面详细讨论一下每种药物的具体情况和注意事项。
一般根据疾病的发病机理来研究药物的选择。虽然痤疮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1.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密切相关。(用抗生素灭菌)
2.毛囊皮脂腺管异常角化是痤疮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和主要病理现象。
3.很显然,皮脂腺的快速发育和雄激素作用下的大量脂质分泌是痤疮的病理生理基础。
痤疮治疗建议早期和充分的抗炎治疗。外用药物治疗痤疮是相当安全的。但是,外用药的效果毕竟还是有限的。很多情况下,中重度痘痘建议去正规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一.抗生素
外用抗生素可以减少皮脂腺中痤疮丙酸杆菌的数量,从而抑制炎性痤疮患者的炎症。除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外,磺胺醋酰和氨苯砜也可用作外用制剂。所有外用抗生素都可能偶尔引起皮肤刺激,所以在危急时不要轻易停药。
1.很多朋友去医院,医生开夫西地酸乳膏,这是近年来比较新的外用抗生素。对痤疮丙酸杆菌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和抗炎活性,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可用于痤疮的局部治疗,对痤疮的各种皮损均有较好疗效。是个不错的选择。有些朋友感觉有点刺激就会直接停用。实际上,他们应该仔细询问药剂师或医生具体的停药情况。有时暂时的刺激可以继续使用。
药店常见的有:盐酸克林霉素凝胶、克林霉素甲硝唑搽剂、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等。
2.外用抗生素最常用于痤疮的局部治疗,有克林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等。比较常见,容易产生耐药性。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药物、过氧化苯甲酰和克林霉素或红霉素联合使用,或与维a酸类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抑制痤疮丙酸杆菌,降低抗生素耐药性。
3.需要注意的是,外用红霉素和克林霉素不应作为痤疮的单一疗法,因为有证据表明,这些药物与维甲酸或过氧化苯甲酰联合使用时更有效。此外,过氧化苯甲酰与抗生素合用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所以最好选择联合用药,短期效果会更好,长期会减少耐药性。
4.过氧化苯甲酰——除了抗菌,过氧化苯甲酰还可以溶解痘痘。
过氧化苯甲酰是一种氧化剂,能有效抑制毛囊皮脂腺内的微生物,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它具有温和的抗炎作用,并能溶解痤疮以改善炎性和非炎性皮损。每天使用一到两次。增加过氧化苯甲酰的浓度会导致皮肤刺激增加。这种刺激可能表现为红斑、鳞屑、皮肤干燥、刺痛、皮肤紧绷或烧灼感。单独使用抗生素可能会促进痤疮丙酸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与过氧化苯甲酰合用,可降低耐药性。
因为过氧化苯甲酰能氧化维a酸,所以维a酸和过氧化苯甲酰不能同时涂抹在皮肤上。如果处方中包含这两种药物,早上用过氧化苯甲酰,晚上用维a酸。当与过氧化苯甲酰一起使用时,阿达帕林、维a酸微球和他扎罗汀是稳定的。
内最常用的牌子就是班赛,一般是5%浓度的,也有2.5%浓度的。浓度高效果会更好,但是刺激性也会更大。过敏的不是很多见,建议于夜晚使用。
第二,维甲酸
外用维a酸可用于治疗非炎性和炎性痤疮,临床上一般主要用于治疗痤疮。主要是通过促进毛囊角化正常化,减少角质细胞的粘附,减少毛囊竞争和微痤疮的形成。
具有调节表皮角质细胞分化、改善毛囊皮脂腺管角质化、溶解痤疮和丘疹、抗炎、控制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改善痤疮疤痕等作用。与抗炎、抗菌药物合用,可增加相关药物的皮肤渗透性。外用维a酸类药物是单独治疗轻度痤疮的一线药物,中度痤疮的联合药物,以及痤疮维持治疗的首选药物。
主要有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和他扎罗汀凝胶。
各种药物浓度不一,国内种类不多。常用药物如下:由弱到强
①0.025%维a酸乳膏;
②0.1%阿达帕林凝胶;
③0.1%维a酸乳膏;
④0.05%他扎罗汀凝胶。
作用越强,刺激性越强。达帕林治疗浓度低,不良反应少,适用于寻常痤疮,可作为外用维甲酸治疗痤疮的一线药物。
外用的话,一般一晚上用一次维a酸。维甲酸对光不稳定,一般建议晚上使用。阿帕林相对光稳定。
局部维甲酸最常见的副作用是皮肤刺激。可引起皮肤干燥、刺激、脱屑,甚至接触性皮炎或刺激性皮炎(俗称过敏反应)。这种刺激通常在使用的第一个月比较明显,作为维持治疗时可以减少抗生素。
三。其他局部用药
壬二酸:
它是一种天然酸,具有抗菌、祛痘、温和消炎的作用。同时能抑制氨基酸酶的活性,改善痤疮诱发炎症后的色素沉着。使用频率一天两次。
它是一种极弱酸,能促进表皮角质化正常化,对需氧菌和厌氧菌有抗菌物质,能起到抗炎作用。许多研究证实,它对痤疮和炎性皮肤病变的作用与其他外用药物相同。目前市场上有20%壬二酸乳膏和凝胶。
水杨酸:是一种去角质药物,由于其亲脂性,具有溶解痘痘的作用。使用频率1-2次/天。
二次固化:
2.5%二硫化物洗剂可抑制真菌、寄生虫和细菌,降低皮肤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脸部有光泽的人可以选择它作为洗面奶,但不能天天用,一周可以用2~3次。具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轻微脱皮和抗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痤疮。
还有一些含有上述成分的复方药,对痘痘也有效果。缺点是:口感不好,轻微刺激,可能会出现红肿、脱屑。网上有一些神药,主要成分是1%克林霉素和5%过氧化苯甲酰。这种复方制剂确实效果更好,使用方便,但如果国内没有,你可以左手克林霉素,右手过氧化苯甲酰。当然也有很多无良商家选择药物A和其他“激素”中的一种等等。,有一点治疗作用但停药后会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根据美国的痤疮治疗指南,建议:
1.过氧化苯甲酰或局部维甲酸;或外用氨苯砜。对于轻度痘痘,可以单独使用。
2.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或维a酸+过氧化苯甲酰单独使用无效时可联合使用。
3.对于重度痤疮,可以联合使用维a酸+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
这些药物影响要宝宝吗?
许多痤疮治疗在怀孕期间是禁止的。尤其是口服异维a酸和外用他扎罗汀,在妊娠药物分类中属于X类药物,禁止孕妇或孕妇使用。
如果要治疗痤疮,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口服或外用红霉素、外用克林霉素、外用壬二酸,在妊娠药物分类中属于乙类药物。过氧化苯甲酰在妊娠药物分类中属于丙类药物。
这些都需要向医生或药师详细询问,切不可大意。
以上是常用外用药的用法。希望对你有帮助,也希望你能理性购买药物。不要相信很多没有治疗效果的“神药”。祝大家有美好的一天。
治疗后外用维a酸是非常好的维持治疗方案,可以抑制微小痘痘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预防作用。
我是小平,药剂师。更多热门医学,请点击右上角关注。谢谢你。
你们的喜欢、评论和转发,是支持我继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夏日女神关爱计划#
#真相来了#
#微风项目#
@头条谣言
@头条健康
@健康真相官
@头条健康
@书法老师Mantelin
参考资料:
1.Klassen AF,Newton JN,Mallon E .测量接受痤疮专科护理的人群的生活质量:比较一般和疾病特异性测量。美国皮肤病学学会2000年;43:229.
2.Dalgard F,Gieler U,Holm J等,《晚期痤疮青少年的自尊和身体满意度:一项人群调查的结果》。2008年美国皮肤病学杂志;59:746.
3.痤疮患者的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与焦虑和抑郁相关。2004年欧洲皮肤性病学会;18:435.
4.莱登JJ,德尔罗索JQ,韦伯斯特GF。寻常痤疮和其他炎症性皮肤病治疗的临床考虑:现状报告。皮肤病学2009;27:1.
987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