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健康信息:血常规24项详细解释(血常规27项能查出什么)……

123456789

来源:体检之声

1、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红细胞的数量,对于提示涉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值:

男性(4.0 ~ 5.5)×10 ^ 12/L;

雌性(3.5 ~ 5.0)×10 ^ 12/L;

新生儿(6.0 ~ 7.0)×10 ^ 12/L

为什么以上正常数据会出现男女差异?事实上,男性和女性的红细胞计数在15岁至40岁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男性雄激素水平较高,睾酮可以促进骨髓造血。

生理增长:

1.高山地区居民:缺氧刺激高海拔地区红细胞代偿性增加。

2、喝酒太少,出汗太多:暂时性血液浓缩。

3.新生儿:子宫内内源性缺氧增加,但出生2周后逐渐减少。

4、精神因素:情绪冲动、激动、恐惧、冷水澡刺激可使肾上腺素增加,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

生理下降:

1.三个月到十五岁的人:快速生长发育导致的造血原料相对不足。

2、妊娠中晚期孕妇:血浆量明显增加,引起血液稀释。

3、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降低。(工厂产能不足)

病理性增长

病理性失水过多导致血浓: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患者、尿崩症等。

组织缺氧、代偿性增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和心力衰竭等。——组织缺氧,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加。

一些肿瘤,如肾癌、肾上腺肿瘤、肝细胞癌等,也能不可补偿地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

药物因素: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会导致红细胞增多。

病理性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引起的贫血。

慢性病:由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等引起或伴发的贫血。

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被过度破坏引起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慢性失血等都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的因素。

2.血红蛋白浓度

血红蛋白浓度是指(l)中提到的单位血液中所含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又称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能与氧气结合,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在病理条件下RBC和Hb可以分离。

正常值:

男性120 ~ 160克/升

女性110 ~ 150克/升

新生儿170 ~ 200微克/升

血红蛋白增加:

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基本相似,但血红蛋白更能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增加有以下情况:

(1)生理性增加: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及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澡等。

(2)病理性增高: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肺疾病及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低携氧能力的血红蛋白异常疾病;在一些肿瘤或肾脏疾病中也有发现,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肾积水和多囊肾。

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下降:

从3个月大的婴儿到15岁前的儿童,由于生长发育较快,造血系统相对不足,一般可比正常人低10%-20%。妊娠中晚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2)病理性减少:

I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1)造血物质缺乏:如缺铁性贫血(缺铁)、巨幼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铜缺乏、维生素C缺乏和蛋白质缺乏。

(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3)其他:感染性和炎性贫血、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贫血、铅中毒、癌症贫血等。

第二,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的固有异常:

①红细胞膜结构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棘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②红细胞酶缺乏症: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丙酮酸激酶(PK)缺乏症。

③血红蛋白合成或结构异常: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

(2)红细胞的外部因素:

①免疫因素:体内存在破坏红细胞的抗体,如新生儿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诱导免疫等。

溶血性贫血;

②非免疫因素:如感染、理化因素、毒素、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第三,红细胞流失(失血)

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

3.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算单位体积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常值:

成人(4.0 ~ 10.0)×10 ^ 9/l;

儿童(5.0 ~ 12.0)×10 ^ 9/l;

6个月至2岁(11.0 ~ 12.0)×10 ^ 9/l。

新生儿(15.0 ~ 20.0)×10 ^ 9/l

白细胞计数增加

可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白血病等。

白细胞数量减少

可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射线、放射性核素照射和某些抗癌药物的使用。

4、白细胞分类计数

血液离心时,表层呈灰白色,这部分细胞称为白细胞。它是一组形态、功能和发育分化阶段不同的异质混合细胞,按形态、功能和来源分为三种: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仅用白细胞计数判断临床意义有局限性,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分析病情,更准确

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1% ~ 5% (0.04 ~ 0.5) × 10 9/L,

分叶细胞核为50% ~ 70% (2 ~ 7) × 10 9/l,

嗜酸性粒细胞:0.5% ~ 5.0%(0.05 ~ 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0% ~ 1%(0 ~ 0.1)×109/L;

淋巴细胞:20% ~ 40%(0.2 ~ 0.4)×109/L;

单核细胞:3% ~ 8% (0.08 ~ 0.8) × 10 9/L

注:分类百分比在前,绝对值在后。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增加:见于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和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嗜酸性粒细胞:

增加: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部分血液病、辐射暴露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淋巴细胞:

增加:见于某些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风疹、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减少:见于各种传染病、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的急性期。

(4)单核细胞:

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黑热病和传染病等的恢复期有所增加。,两岁以下的孩子可以略高。这种减少通常没有临床意义。

(5)嗜碱性细胞:

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等。

5、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量。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以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在集体正常止血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止血既有机械性伤口堵塞,也有生化粘附聚合。

正常值:

(100~280)×10^9/L

男性(108 ~ 273) × 10 9/L

女性(148 ~ 257) × 10 9/l

平均值为190× 10 9/L

(1)生理变异:

健康人的血小板数量相对稳定,一天之内没有大的变化,性别和年龄也没有明显差异。有些女性的血小板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周期性下降(月经期)。

血小板减少

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些内科疾病,如胶原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尿毒症和肿瘤骨髓转移,可导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一些造血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伴有血小板减少。体内消耗过多的血小板,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败血症、粟粒性肺结核等,往往会减少。

血小板显著增加

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肿瘤骨髓转移(伴溶骨性改变),脾切除后血小板也可呈一过性升高,此外,骨折、出血、手术后血小板反应性略有升高。

发生血小板减少时,必须防止出血。当血小板明显增加时,一定要警惕血栓形成;但是由于血小板质量差,血小板增多症也会导致出血。

6.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是一种未成熟的红细胞,细胞内残留的核糖核酸经过特殊染色后成为“网状”结构。

正常值:

成人0.5% ~ 1.5%,绝对值(24 ~ 84)×109/L;

新生儿占2.0% ~ 6.0%,绝对值为(144 ~ 336) × 109/L。

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

说明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治疗有效时可见于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计数下降。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7.血球容积计

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压积(PCV),是指一定量的抗凝剂积压后,红细胞与全血的体积比。这是一种间接反映红细胞数量、大小和体积的简单方法。结合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可以计算出红细胞的平均值,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正常值:

男性:0.40 ~ 0.50 (40 ~ 50体积%)

女性:0.37 ~ 0.48 (37 ~ 48体积%)

新生儿:0.49 ~ 0.60 (49 ~ 60体积%)

(1)血细胞比容增加:

①严重脱水(大量呕吐、腹泻、脱水等。).

②大面积烧伤。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④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高原反应、严重肺心病等。).

(2)血细胞比容下降:

(1)贫血或妊娠贫血。

②继发性纤溶。

③流行性出血热并发高容量综合征。

④妊娠高血压。

8.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是指人体中单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通常通过间接计算得到。方便临床计算的公式为:平均红细胞体积(fL)=HCT/RBC×100。

正常值:

手动方法82 ~ 92fl

血细胞分析仪法80 ~ 100微升

平均红细胞体积是贫血形态学分类的敏感指标,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更有价值:

(1)体积增大: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体积缩小:见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生理变化:

①升高:新生儿增加12%左右,妊娠增加5%左右,饮酒增加4%左右,吸烟增加3%左右,口服避孕药增加1%左右。

②减少:剧烈的肌肉活动减少4%左右,6个月前的儿童减少10%左右。

药物影响:

①升高:可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药物有巴比妥类、苯巴比妥(叶酸代谢障碍)、葡萄糖胺、苯妥英钠、非那西丁(偶有)、氨基蝶呤、雌激素、苯乙双胍(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呋喃类、新霉素、异烟肼、环丝氨酸、氨基苯甲酸(消化道吸收障碍所致)。

②减少:双香豆素乙酯可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病理变化:

①升高:见于营养不良性巨幼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吸收不良;寄生虫病,如胃切除术后的肠病和裂头症;以及恶性贫血、混合性缺乏症、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症;遗传原因)、酒精性肝硬化、胰腺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再生后出血性贫血和甲状腺功能减退。

②减少:见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癌症或感染引起的继发性贫血;充血见于铁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系统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9、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是指每个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单位为pg,MCH=Hb含量/百万个红细胞,临床上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正常值:

手动法27 ~ 31pg

血细胞分析仪法27 ~ 34pg

新生儿:23-30皮克(1.5-2.0 fmol)

减少:

即单纯性小细胞贫血、小细胞色素减退性贫血、缺铁、慢性失血、口腔炎腹泻、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贫血、铁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升高:常为大细胞性贫血,见于恶性贫血、叶酸缺乏、长期饥饿、网织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再生障碍性贫血。

10、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即每升血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平均克数,用g/L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MCHC=每升血液的血红蛋白克数(g/L)/每升血液的血细胞比容(L/L)

正常值:

MCHC:32 ~ 36%(320 ~ 360克/升)

1.升高:深染性贫血、严重呕吐、频繁腹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力衰竭等。

2、减少: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的宽度是反映红细胞体积不均匀性的参数,常用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系数。

正常值:

<0.15(<15%),

RDW变异系数在11.5%~14.5%之间.

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见于缺铁性贫血,尤其是MCV仍在参考范围时,是早期缺铁性贫血的特征。

2.缺血性贫血和轻度地中海贫血均可见到MCV降低,但前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加,后者RDW正常,有助于鉴别。

3.在溶血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中,MCV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加,而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MCV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没有变化。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