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健康信息:白头翁汤(白头翁汤的功效与作用)……

123456789

姚梅龄,教授,姚荷生研究室主任,江西省名誉中医,深圳明德中医馆中医。姚梅龄教授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用纯中药治愈了许多现在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多次被广州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全国中医经典临床应用高级研修班”和江西省中医院举办的“中医经典与临床学习班”聘为授课老师;在深圳中医药学会举办的“国际脉诊学习班”中讲授“临床脉诊”课程,受到学生的好评。他的《临床脉诊十六讲》对年轻中医学习脉诊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本文是姚梅龄教授在第11届全国经方临床应用高级研讨会上的演讲。内容也贴近临床,对年轻中医很有启发。(PS:李赛梅教授将经方研讨会的几个讲座整理出版成书,书名为《名师经方讲座》,至今仍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可以买下来看看。)

要用好经方,首当辨清脉证——以白头翁汤的化裁运用为例而论

江西中医药大学姚梅龄

前一篇文章之后:

二、了解疾病是用好经方的前提。

在讲这个之前,先讲一下如何从理论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白头翁汤。要认识白头翁汤,首先要紧扣张仲景的基础理论,这是、许、张灵韶、等人为他补充的。根据苏文田原《集大论》和苏文刘玮志《大论》,他们在《标本》中提出了解释六经六气的气论。《苏文田原集大论》说:“厥阴之上,大气为主宰;阴之上,热气占优;在太阳上方,湿气占主导地位;少阳之上,火主;阳明之上,燥主;太阳之上,寒气主宰,所谓本也。”这是指六气为基础,三阴三阳为标准。然而,苏文刘玮志大伦与它略有不同。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治”,一个是“治”。“少阳,内热治,见厥阴;阳明之上,以燥气治之,见太阴于;太阳之上,寒则治之,中间见少阴;厥阴之上,大气主之,少阳见于其中;少阴,热处理,见阳于中;太阴之上,湿治之,阳明见之”。“主”是什么意思?天有六经,人也有六经。六经阴阳在六气之前,这里的“之上”就是“之前”,我觉得。比如风是厥阴的主气,小儿风寒抽筋,就是厥阴风引起的;另一个例子是刚才提到的谢双虎先生的监禁待遇。中暑的人传播厥阴,是风化的,所以昏迷抽筋,不小便。再比如,《伤寒论》中有“渴则止渴,怒则击心,心则痛,饥则不想食,食则吐之,益则无穷。”这个“解渴”就是厥阴经之风。风力消散快,20天能瘦10kg。这是因为疾病传到厥阴容易风化,但传到少阳,或者寒邪直上少阳,就容易被火化,比如中耳炎化脓或者乳腺炎化脓后感冒。这是少阳病,容易火化。所以张仲景用“口苦、咽干、头晕”作为提纲。“苦味”是火的气息和味道。那么“太阴之上,湿气主宰”就是指病传到太阴容易转化为寒湿,产生“饱腹呕吐”。而“阳明在上,气燥主之”,所以“阳明为病,胃满实证”表现为胃中燥烦。“少阴在上,热主上”,少阴容易心火,比如黄连阿胶汤的证候就是少阴热化证。这些文章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能够真正的指导临床,我们要知道这一点。

各有主气,包括生理主气和病理主气。如“厥阴之上,大气主宰”。生理上厥阴主气为风,肝属风。如果过于亢奋,可成为病理的主气,产生抽筋等现象。然而,《苏文刘玮志大论》讲的是气见于中,而生理支配气。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要设专题讨论。

吴梅药丸怎么样?首先,厥阴病在特征上不同于少阴病,少阴病容易简单地由热转冷,从而导致休克和心力衰竭。厥阴病则不同。厥阴病常阴阳交杂。比如中毒性休克,既有高热昏迷,又有休克,既有实的一面,也有虚的一面。这是因为风邪容易把其他的气当成病,风可以捏实、捏虚、捏热、捏寒,所以会使病灶虚实夹杂、阴阳错杂、寒热错杂。那么,厥阴病和少阴病虽然都是凶险,但是厥阴病是“挣扎”的危机。少阴症有点像“无抗”的危机,不是休克就是心力衰竭。厥阴病会正邪交战。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阴阳的紊乱,气血的紊乱,形成了肝风。因此,我们应该从肝风来理解吴梅丸。当我们用吴梅丸治疗疾病时,我们应该考虑利率。为什么?因为风是厥阴的主气,所以你可以很好地掌握吴梅丸的应用。

白头翁汤怎么样?白头翁汤的作用机制不是单纯的清热。第一,平肝风,同时凉肝血。与黄连、黄柏配伍,可疏肝泻火,而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本身有燥湿之功。所以白头翁汤既清热,又息风,清热燥湿。这样作用机制才会明确,否则会限制《伤寒论》的内涵和白头翁汤的临床应用。白头翁汤有很大的熄风作用!

那么从理论上可以肯定白头翁汤的病在厥阴,病因是风热,病机是气血烧焦,主要是血,病因可以是湿。这样就掌握了病因、病机、病位。临床上怎么知道这个病有厥阴内风,厥阴内热?怎么区分气血?另外,如何判断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肝风?这个很难,因为风是活跃的,可以到处跑,到了不同的地方,它的主要症状完全不一样。我们刚才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高烧、昏迷、抽筋、嵌顿;而另一个不仅没有嵌顿,还经常看到血尿。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病人的临床表现看似不相关,但他们的疾病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同一个证候。你可以用同一种药方,甚至同一种药方治疗同一种综合症。

接下来我来说说白头翁汤的脉象辨证。现在看不到胎热药的记载。白头翁汤是不是张仲景自创的方子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张仲景规范了白头翁汤的使用。《伤寒论》、《厥阴病辨证论治》、《脉证》中有5篇关于白头翁汤的文章。

第七十一条:热利者,白头翁汤之主。

怎么知道有没有肝风?第一,热利,在临床上,如果是气的热利,气的风湿热逼的比较急,逼的程度相当厉害,往往伴有明显甚至剧烈的腹痛。李,有什么不疼的吗?是的。但最常见的症状是“向下沉重”,所以张仲景在这里用词非常小心。他没有用“后重”,后重是指排便后的沉重。什么是「下重」?肛门用力往下掉,往下掉。这个秋天是肝风逼肠的重要标志。临床表现常为胃部突然疼痛,并伴有明显的肛门疼痛或重物坠地,排便后可缓解甚至暂时消失。这是因为风占了主动,风力向下,大幅下降,停了就可以暂时缓解。所以,如果患者患的是肝经风湿痛,而且是气的风湿痛,症状就会频繁出现。第二,要反证热的特性,从临床事实中获益。高温常导致便血。后世医家的理解相对正确。把痢疾理解为“痢疾”是正确的,因为它往往是脓血便,出血涉及血风热。第三,这个热益的临床情况如何?是纯血痢疾。里面全是血。典型病变之一是节段性肠炎。不知道你在临床上见过吗?手术可见小肠黑化坏死,西医称之为节段性肠炎。临床上表现为果酱样大便,属于纯血痢,无脓无粘液,与细菌性痢疾不同。另一种疾病是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也可出现纯痢疾。患这种痢疾的患者,感觉焦虑、急迫,风热逼的症状尤为突出。急,弦脉表明风明显。

所以《热利重法》结合临床有很多可以补充的内容。首先,被逼的大多是辣;其次,热利者大便颜色很暗,甚至还有其他热象,比如小孩肛门发红,就是热象;最后舌头红黄,全身发热。这些都是热益的表现,当然还可以添加其他内容。但是这样读太浅了。学习时我们应该向我的父亲姚荷生学习。我父亲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没有漏掉一篇文章,一个症状,一个证候,一句话,一个字…

第七十三条:要喝水,要发烧,白头翁汤为主。

热,热有气,所以渴;热血的热口不渴。和温病一样,热逼血,口不渴。

第六十七条:因微利、脉数而渴者,今日自愈。如果还不错,脓血一定要清,这样才有热度。

这个是什么意思?《伤寒论》辨证论治厥阴病脉证的证型多为厥阴伤寒,但厥阴经是阴竭阳生之经,可化为热。本来就是寒益,像四逆汤证的下益。如果出现脉象变快、口渴等现象,就是阳气回来了,那么寒益很快就好了。但如果出现脉象、口渴、食欲过盛等症状,就要小心了。张仲景说,这个时候阳气回来,寒邪没了,虽然是好事,但是阳气过盛,就会变热,一旦变热,就一定会出脓血。那么,原来四逆汤证利润较低的,就会变成白头翁汤证,或者寒热错杂的一种梅丸证。

第六十三条:下息者,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敛者,脓血必清。

这个是关于脉搏的。脉搏浮动是为了什么?主表,主风。脉搏有什么用?主要热量。足上有涩脉,涉及血分,有此脉的患者可能有脓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临床实践的结合呢?临床上如果厥阴风湿热较重,或者风火或风热夹杂湿邪,厥阴表风和厥阴内风脉都是浮弦,也可以说是旺脉弦。注意,在张仲景的时代,没有脉象旺盛,也没有脉象弹指。脉旺、脉弹是后世医家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来的。因为脉位高,张仲景一般写“脉浮”。比如他写的“脉浮动”,其实不是标准的浮脉,而是浮旺脉。王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取中比浮更有力。然后把脉旺、弦、张仲景写成“寸脉反浮数”。为什么?厥阴病的下益属于寒益,寒邪伤阳的内证脉宜深而迟。然后,这条下子午线不但不会下沉,反而会上浮,不仅不会晚,还会算。不是常见病,不是最常见的寒经,而是另一条——热经。如果尺脉有点涩,说明患者下半身会生病,直肠可能有问题,预示着患者过几天就会有脓血。

脉象涩会怎样,结合临床?第一种情况,尺脉浮时,可能是三阴有问题。哪三阴?第一次大便是脓血,第二次尿血,第三次子宫阴道血。这三个方面,总会有一方面的问题。如果下脉弦突出,脚掌脉弦旺,寸脉只有一点浮数,这三个方面总会有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因为足脉表示下半部。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慢性病。比如克罗恩病会复发,伤阴伤血,所以其尺脉细、弦、涩。

在大多数情况下,《伤寒论》中的文章是一篇具体的医案。他说的不是一般原则。比如“降利则脉反浮,足涩则脓血清”说的就是病历。这位李霞患者的寸脉比弦脉强,他的足脉细而涩。张仲景推测他会有脓血,气血之热很重,风也很重。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张仲景是如何区分脉象的。

第六十五条:脉沉弦沉,脉沉。大脉不停息;那些脉搏微弱的人会停止他们的欲望。他们虽然发烧,但不会死。

本文不谈具体病变,是判断厥阴虚证预后的一般方法。这里说的是寒性益,“脉沉则降”,意思是肝经向下发力,会造成向下益。但根据临床实践,80% ~ 90%因脉重而降低的兴趣属于热兴趣,而非冷兴趣。属于寒益,如乌梅丸风寒迫证。这种强迫状态不是风热造成的,而是因为风中有寒。因此,向下的作用力是风的一种指示,大多数风都是热的。脉大则所谓“脉大则病进”,是指疾病的发展趋势不局限于利润降低。无论是寒还是热,特别是热,这种脉象的出现,说明疾病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脉弱者必止欲,虽有发烧,不死”。这是什么意思?风寒、风热、脉强,则邪为主。后期脉象变弱,说明气虽不足,邪不盛,故脉不那么弦,脉不大。善恶的退却意味着疾病的缓解,寒性和益性很快就会停止。“热而不死”,如果阳气稍微恢复一点,不转化为热,病人就不会死,反而会自愈。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证治》载:“产后,益极弱,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为主。”这种产后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血分、产后阴血不足、厥阴风湿热、气血烧焦,所以表现为虚实夹杂。这个时候用阿胶和甘草比较好。临床上使用白头翁汤要注意几点:一是要有白头翁汤的症状,既热又利,重而热。同时可能会有虚像,但虚像可能不明显,因为产后本身体质就弱。即使是顺产,也必然会损伤人体的阴血,所以即使虚像不明显,也一定要加阿胶和甘草。第二,我的临床经验是,阿胶蜜炙甘草止血效果挺好的。原文用的是生甘草,效果不错,但我感觉炙甘草的效果会更好。第三,提醒大家,目前劣质阿胶充斥市场,患者如果服用,可能会延缓发病。

待续

今天没有重点。

(PS: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请转发并点赞)

内容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名师经典》,作者李赛梅。编辑/校对/丸子的父亲。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如果使用不当,请随时联系我。

@马富贵江2020@问中医#中医# #中医知识# #问中医中超#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