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健康信息:颅骨突出图(颅骨结构图解剖图高清)……
123456789
I .蛛网膜颗粒印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也称Pacchionoan压迹,是蛛网膜颗粒在颅骨内板上形成的压迹,是将脑脊液吸入静脉窦的结构。12岁以下的孩子在头颅的X线平片上一般是看不见的,被发现的几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50岁以上蛛网膜颗粒出现率可达82%。蛛网膜颗粒大小不一,大多在0.5cm左右,较大者可达1-2cm,一般只累及内板,但少数。x线片显示位于颅顶矢状窦旁4cm区域,呈对称分布,有血管压迹与此压迹相连。CT显示更清晰,呈类圆形低密度区,边界清楚。其数量、大小、深浅因人而异。同龄男性比女性多见。少数情况下,蛛网膜颗粒的压痕可远离矢状线或出现在枕骨。
二。脉湖
颅骨静脉湖是静脉丛局部扩大所致,无临床意义。CT表现为密度降低的片状区域,多位于颅骨顶部,边缘清晰,形态不规则。
第三,顶骨孔
根尖孔的病因不明,但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顶骨孔往往没有临床意义。大部分是在影像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在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头痛和癫痫。多数被认为是由于导静脉穿过颅骨,使顶骨内外血管相通所致。骨缺损由纤维膜填充,并与硬脑膜相连。顶骨孔通常较小,直径一般小于1mm,较大的顶骨孔称为扩大顶骨孔。由于顶骨骨化不完全,顶骨孔可持续至成年。
顶骨孔是对称的,但其大小可以不对称。多位于矢状缝两侧,顶骨结节内侧,距人字缝约2.5 ~4cm。小顶骨孔在X线片上大多显示不出来。顶骨孔扩大表现为骨缺损,大小约1 ~2cm,最大5cm。骨缺损区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两侧顶骨孔间距约1cm。骨缺损区边缘光滑锐利,无骨硬化。顶骨孔应与其他颅骨缺损或穿透骨破坏相鉴别。
根尖孔(黄色箭头)
四。永远的额头缝
永久性额缝也称为额中缝。额骨的骨化始于胚胎第8周纤维基质中的两个初级骨化中心。每个骨化中心向上延伸形成大部分额骨,然后向后形成眶部,向下形成鼻部。大约7-8岁的时候,变成一根骨头,使得额骨成为完整的一块。如果额骨仍未愈合,则分成两半,或仅部分愈合,中间有空隙。这种额骨中间不愈合的骨缝叫做额中缝。中额缝从部分个体到成年仍清晰存在,属于额缝变异,完全中额缝出现率为(8。45 +0.36)%.
中额缝变异有两种形式:①完全中额缝,从前囟门点到鼻根点;②额骨上部、中部或下部存在不完全的额中裂。在罕见的标本中,它也以横裂的形式出现。正常颅缝——一般30岁以后逐渐合并。少数情况下,额缝(5%)可终身保持不闭合,称为永久性额缝。【/br/】永久性额缝要和骨折线区分,骨折线一般有外伤史,和骨折线边缘一样锋利,所以不难区分。在区分额骨中额缝和近正中矢状面骨折时,以下征象常提示额骨中额缝:①特定的中线位置可与矢状缝延续;②低密度线较长,贯穿整个颅中线;③X线片上,额中缝可显示一低密度阴影,呈蠕虫状,走行稍曲折,宽度均匀,边缘光滑圆;骨折线可由宽变细,平直或似分支裂纹,边缘锐利清晰;④三维重建容积再现(VR)能显示整个额中缝及其与其他正常缝的关系。
动词 (verb的缩写)骨间骨
骨间骨是位于颅骨缝之间的多余骨,多位于颅骨矢状缝与人字缝的交界处,或人字缝之间,轮廓呈锯齿状,多呈线形排列,是颅骨的正常变异。此外,有些疾病(如成骨不全等。)也是节间骨形成的原因之一。骨间骨应与骨折碎片区分开来。
六、岩石鳞缝
七。枕骨假缝术
枕骨鳞以最顶线为界,分为顶骨上部和枕骨上部下部。顶骨是膜性的,来自8个骨化中心。上枕骨由一对膜骨和一对软骨骨形成。膜骨位于顶部,称为中部,通过枕横缝与顶骨相邻。正常情况下,枕骨鳞片内的所有骨化中心和附加骨化中心都会完全融合。任何骨化中心之间融合的失败都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变异。枕骨假缝在后枕骨关节曲处不闭合,一般两侧对称。
六。隐性颅裂
颅裂是颅骨的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是颅骨未能正常闭合而形成的。临床上颅上裂可分为囊性颅上裂和隐性颅上裂。囊性颅骨切除术是脑膜膨出引起的,较为常见;而隐匿性颅裂极为罕见,多位于中线区,多发生在枕骨窦交界处。骨缺损的内外板和板障缺失,但颅板外的骨膜仍存在。枕骨隐藏的颅裂只有在唐的平片上才能清晰显示。它位于枕骨的窦连接处。骨缺损区多呈椭圆形,边缘清晰,多边缘硬化。隐性颅裂无临床意义,应与其他颅骨缺损相鉴别。在少数情况下,骨缺损的皮肤可能会出现瘘管。
来源: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于公益学习平台。为传递更多学习信息而转载,已标注作者和出处。不想被传播的老师可以联系我们删除。
987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