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健康信息:吃鸡肉的好处(鸡肉滋阴还是补阳)……

123456789

“无鸡不成宴”的广东餐桌文化,成就了不少“吃鸡人”。关于鸡的菜品有上百种,从早餐一盘蛋卷开始,中午一份水煮鸡餐,晚上一杯炖鸡汤,宵夜一串烤鸡翅。一天n顿吃鸡你也不会觉得腻。今天就来说说“吃鸡”这个话题。

鸡分公母,性味不同。

据古代医籍记载,公鸡性温味甘,有补虚、温中、止血、补肺之功。可用于治疗女性子宫出血、疮疡。

鸡性平,酸甜咸,有滋补五脏、补髓益精、益气力、壮阳、治疲劳等作用。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面黄肌瘦、产后虚弱、尿频、遗精、早泄、慢性腹泻等。

一般来说,鸡无论公母,都有调中补虚的作用。以前有“男用母鸡,女用公鸡”的补身说法,也与上述公母鸡的效用侧重点不同有关。平时吃鸡满足了食欲,两性按照自己的喜好就可以了。

乌骨鸡,一种入药的鸡

古代名医李时珍曾说,乌鸡有白毛、黑毛、斑毛、黑骨黑肉、黑骨。只要鸡舌头是黑的,这种鸡就是黑的,是最好的药。

鸡五行属木,肝属木,黑(黑)五行属水,肾也属水。乌鸡赋有水木之精,具有调理肝肾、益气养血、虚热解表的功效。乌骨鸡性平,味甘。其入肝、肾、肺经,可治口渴、心痛,有益于产妇,可治疗崩漏妇女的白带及大部分虚损性疾病。

古代女方中有乌鸡丸,能治一切妇科病。主药是乌骨鸡。

俗话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乌鸡这种被列为滋阴药的,是养生的好选择。如果你想“吃鸡”滋补身体,尤其是你的女性朋友,乌鸡是个不错的选择。它被用来炖各种颜色和味道的汤。现在还可以买到乌鸡白凤丸,这是一种由古代乌鸡丸衍生而来的中成药。吃两颗药丸炖乌鸡汤,也是女性朋友养生的好方法。省去了苦药之苦,满足了食欲,还能补气养血,调经止经。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的女性朋友不妨试试。

鸡产两宝:鸡蛋和鸡内金。

一个鸡蛋有四个用途。

鸡蛋外壳扁平,味淡,有收敛、抗酸、补钙的作用,可用于调理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佝偻病。鸡蛋烤黄粉入药,最有名的菜是广式猪脚姜醋蛋。这道菜加的鸡蛋是带壳煮的。

蛋壳内的薄膜称为凤衣,性平,味甘淡,归脾、胃、肺。能滋阴清肺、敛疮接骨。用于治疗慢性咳喘、咽喉肿痛、失音、淋巴结核、眩晕、跌打损伤。该药物可煎服,直接涂抹或晒干,然后研磨和喷洒。

蛋清又称鸡蛋清,性凉,微寒,味甘。具有润肺利咽、清热解毒的作用。内服外用均有效,可治疗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目赤咳嗽、烧伤、肿痛等。

鸡蛋,又名乌鸡,性平,微寒,味甘。入心、肺、肾三经,有滋阴润燥、养血熄风之功效。可用于治疗睡眠不安、热性惊厥、吐血、呕吐、腹泻、烫伤、热疮、小儿消化不良等疾病。乌鸡是滋阴的良药。历代名方黄连阿胶汤的主要药物成分之一是乌鸡。这个处方是心脏和肾脏的镇静剂。具有滋阴清热、滋阴降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更年期疾病和情志疾病。

能“消化结石”的鸡内金

鸡胗是鸡的干砂袋内壁。杀鸡后,立即取出鸡胗,剥去内壁。洗净晾干后,即可入药。鸡内金性平味甘,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具有健胃消食、止遗精、通淋的功能。可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遗尿、疳积等常见儿科疾病。它还可用于治疗成人症状,如酒精潴留、遗精、淋证、胆囊膨胀和胁痛。鸡内金的“消化能力”很强,甚至可以用软件石化。因此,除了消化问题之外,鸡内金还经常用于治疗结石病,如尿路结石或胆结石。

吃鸡肉的小贴士

家养的鸡不仅更有“鸡味”,而且比一般饲料鸡营养价值更丰富。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吃家养的鸡。

现在很多朋友都担心市面上买的鸡或者鸡肉制品含有激素会影响身体健康。其实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们的激素超标或者对身体有害。如果不是为了身体,那就是激素紊乱的问题。如果正常食用符合食品安全规定的市场食品,就不必过于担心。

有实证、邪毒者不宜吃鸡,如感冒发热、疮肿毒急性期等。

公鸡性温,体热不适宜。

大家都知道鸡蛋营养丰富,但是蛋黄胆固醇高。肥胖或三高的人建议少吃或去掉蛋黄。鸡蛋富含蛋白质,不适合对蛋白质过敏的人食用。有些慢性肝肾疾病患者也不适合,要遵医嘱。

需要注意的是,鸡内金消散力强,脾虚不滞者慎用。

食疗推荐

灵芝参鸡汤灵芝参鸡汤

材料:灵芝20克,党参20克,乌骨鸡1只,蜜枣2个,生姜3片(2~3人份)材料:灵芝20g,党参20g,乌鸡1只,蜜枣2个,生姜3片(2-3人)。

练习:

将上述材料洗干净后一同放入砂锅中,大火烧开后关中小火煲1个小时,喝汤吃鸡肉。

功效:调中补虚,强身健体。

适合人群:

劳伤身心的人群,常见面黄形弱、神疲乏力、记忆力下降、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妇人月经色淡量少等症。此药膳可以作为冬季食疗调补之品,滋而不腻,补而不燥。经常熬夜的朋友也是非常适合。 医学指导:广东省名老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学科带头人黄穗平教授。

黄穗坪

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学科学术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消化疾病)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疾病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脾胃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专科疾病协同发展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学术联盟主席,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岭南梁派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全国名老中医余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研究团队负责人,擅长慢性胃炎、癌前病变、早期胃癌等中医优势病种。 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和消化内镜检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80余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厅等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及著作奖。主编7本,副主编8本,发表医学论文180余篇。荣获“首届岭南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2017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等称号。

广东省中医院就诊时间:

周二上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

周三晚上,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医院。

供稿:黄穗平广东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广东省中医院石梁刘派传承工作室

编辑:陆月明

校对:庄

编辑:宋丽萍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