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者之家|健康信息:中医经络疗法(怎么才能打通全部经络)……

123456789

人体的经络就像线条,脏腑就像灯泡,而穴位就是连接线条和灯泡的开关,影响着身体的血液循环和能量循环。

如果能长期正确刺激穴位,就很容易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疾病。穴位是“中药”,经络是大药库,经常被挖掘。尽量使用人体药库中自己的“药”,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平衡人体阴阳。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穴位分布和经络走向,将人体50个主要穴位与健身操有机结合,开发出一套集降三高、养生、健身于一体的“永心穴健身操”。长期坚持不仅可以缓解三高患者的病情,而且对人体保健也有很好的作用。

1.击十玄点。

十个穴位在十个指尖公布,左右共10个点。它属于一个奇怪的洞穴。常用于中风、中暑引起的昏迷急救。刺激这个穴位可以降低血压,防止眩晕。

【取穴方法】抬起手掌,十指微曲,十指指尖各持十穴,左右各10穴。

【功效】清热开窍。辅助治疗: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症、惊厥等。可缓解各种热证:急性咽喉炎、急性肠胃炎、高血压、手指麻木。

2.反击八恶点

八穴是人体48个经穴之一,“八”,指的是数。双手背上有八个点。“邪”是指邪气,疏通局部气血,防止各种邪气侵入体内。

所以取名“八邪”,动作刺激位于我们手指间的八邪穴。

【取穴方法】八谢穴的确切位置位于手指背面,略握拳,第1 ~ 5指之间,各指分叉处。总共有8个穴位。

【功效】可缓解各种心烦、眼痛、头痛、落枕、咽痛、牙痛、手指麻木、蛇咬、手臂红肿等。

3.打湖口(合谷)

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因为大肠经和肺经是表里,肺主皮毛,大肠经是肺经的表经。微信官方账号:思维部落。而且合谷与肺经络脉直接相连,所以穴位能宣肺气、祛风解表、调汗止泻,是治疗表证的重要穴位。

对于出汗综合征,此穴位有双向调理作用,不出汗可引起出汗,出汗可止汗。

谷穴其实是一个养生穴,就算平时没病,按一下也对身体有好处。大肠经原穴。

此穴中的物质由三穴中的水、湿、云、气汇聚而成,性温,量大,范围广,能起到补益大肠经整个经络的作用,故为大肠经的原穴。

【取穴方法】原穴。手背上,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间。

【功效】辅助治疗发热、头痛、眼肿、鼻衄、血深、咽喉肿痛、牙痛、耳聋、脸肿、口眼斜、中风嘴、发热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闭经、产程延迟等。

合谷是全身反应的最大刺激点,可以降血压,安神。常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此穴,每次1~3分钟,还有健脾胃的作用。对头痛、耳聋、视力模糊、失眠、神经衰弱等疾病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4.打大鱼际,大鱼际。

动作刺激我们的大鱼际、太原等肺经穴位,有强心作用,针对心悸、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鱼洞,属于手太阴肺经,从人手掌正面的拇指根部延伸至掌根,手掌伸开时明显凸出。医学上叫鱼际。

大鱼际肌肉丰富,手掌伸开时明显突出,占据手掌很大面积。鱼际与呼吸器官关系密切。

1.与鱼际搏斗。

2.撞击小鱼际。

【取穴法】手掌内外侧由一组肌肉微微隆起。拇指一侧叫“鱼际”,另一侧叫“鱼际”。

【功效】大鱼际与呼吸器官关系密切,对防治感冒大有裨益,还能缓解咽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等症状。它被称为“救命洞”。

鱼可以帮助治疗咳嗽,咯血,喉咙痛,发烧,扁桃体炎和儿童营养不良。

5.拍打后溪穴(换手)

后溪穴为失穴;八脉交会(经督脉)位于手太阳小肠经,具有通络、利窍、宁心的作用。

适合经常坐在电脑前的上班族和发育中的孩子。可预防驼背、颈椎、腰腿痛,还具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气的功效。

【取穴方法】手握成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方远端掌横纹头红白肉处(即手握成拳,掌指关节后方横纹末端为穴)。

【功效】辅助治疗剧烈头痛、腰痛、指肘挛缩疼痛;耳聋,眼睛发红;癫痫;疟疾。

中医艾灸很注重后溪穴。可直接与督脉相连,督脉是八脉交汇的重要穴位。

督脉满阳,周身满阳。针灸是一种比较专业的治疗手段。如果只是做保健,可以只按揉后溪穴。一般按揉几分钟,就能把全身的阳气都搞活,身体就会像烧炉子一样暖和。

揉此穴对缓解小肠经发热、腿痛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6.将手背放在穴位上(换手)。

是少阳三焦经的常用穴位之一。此动作刺激中柱、也门、阳池等三焦经络穴位,保持颈椎、腰椎健康,改善脑缺血。

中岛。中间,与外侧相对,指的是这个穴位的内侧。朱,在水中或水边的一小块土地。穴名意为三焦气血所散的脾土之尘在此积聚。

这个点的实质是来自液门点的潮湿空气。到达此点时,随潮湿空气散去的脾土之尘落回地面,在经络水道点旁形成一小块陆地,故名。

焦舒静。余,输也。三焦经的气血温度不高,外界提供的热能不足以使其水液汽化上升。这个穴位的血液和血液物质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散热和冷降。只有少量水蒸气吸热上行,才能保证三焦经络气血畅通。这个穴位就像三焦经的气血出口,所以是三焦经的穴位。

【取穴法】缓解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咽痛、手臂肿痛等症状。

【功效】缓解和治疗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手臂肿痛等。

7.拍打池泽(换臂)

赤泽属于手太阴肺经。动作刺激曲池、赤泽、曲泽等穴位,对降血压、止咳有辅助治疗作用。

萧也芝泽芝。泽,叶池。赤泽之名,意为小泽,是下白洞的泥雨在地下形成的。为什么下白洞的雨水在地下只形成了小泽而没有形成小泽?这是因为人体不同的经络属于不同的方向和区域。

属于西方的迎秋,是长夏之后的时序,地燥(脾的肌肉比其他经络的肌肉要干燥)。下白穴天空中的雨滴大部分被脾土吸收,所以地下只能形成小泽。

【取穴方法】赤泽穴位于人体手臂的肘部。取穴时,先抬起手臂,手臂内侧中央有粗大的肌腱,肌腱外侧就是这个穴位(或在肘横纹,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

【功效】清肺散气,泻火降逆。可用于辅助治疗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喉炎、咽炎、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丹毒、胎位不正、麻疹、高血压、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急性胃肠炎、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

8.向大海开枪。

少海穴,少阴手心经。动作刺激手少阴心经的内老穴和少海穴。心痛、癔症等心脑疾病的辅助治疗;肘部挛缩疼痛、手臂麻木和手震颤;头痛、腋肋痛;淋巴结核。

劳宫穴,得名劳宫穴是因为“手之功,穴在掌”。劳宫穴分内外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穴,是心包经的“行穴”。五行属火,火是木子。所以服用劳宫穴治疗,可以清心热,泻肝火。

因此,可治疗肝阳上亢、风转心上挠引起的中风或精神障碍。劳宫穴治疗风火牙痛非常有效。老穴有润燥、安神和胃、通经祛湿、息风凉血的功效。

【取穴方法】

少海穴:在肘前区,水平压平肘横纹和肱骨内上髁前缘。

老穴:手掌中,第二、三掌骨与第三掌骨偏移时,握拳屈指时的中指尖。一个说拳头弯曲的时候是在不知名的指尖。

[功效]

少:心痛、癔症等心脑疾病的辅助治疗;肘部挛缩疼痛、手臂麻木和手震颤;头痛、腋肋痛;淋巴结核

劳宫穴:劳宫穴能清心热,泻肝火。因此,肝阳上亢、风转心上挠或精神障碍引起的中风,可作为辅助治疗。劳宫穴治疗风火牙痛非常有效。老穴有润燥、安神和胃、通经祛湿、息风凉血的功效。

老穴五行属火,具有清心降火、宁心安神的作用,可用于失眠、神经衰弱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劳宫穴还可以缓解手掌多汗,汗为心之津液,手掌主要有两个穴位。一个是少府穴,握拳时位于小拇指尖。五行也属于火。另一个是劳宫穴,属于心经和心包经,心包经的症状其实就是心经的症状。心脏有两条经脉,可能和心脏内脏一样大。

9.揉击中府穴(换肩)云门穴。

第九招刺激肺经中府、云门等穴位,对肺部疾病、气管、支气管疾病有治疗作用。此外,中府穴还有诊断和治疗肺癌的作用。

【取穴方法】位于胸部,锁骨下窝凹陷处,肩胛骨喙突内缘,距前中线6寸,有胸大肌。

【功效】咳嗽、气短、呼吸困难、胸闷、胸闷、胸痛、盆腔痛、伤寒肢热、肿痛、骤腹痛、胁痛、肩痛、肢冷、脉衰。

10.轻拍肩膀(改变肩膀)

肩井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穴位之一。刺激肩井穴,经常敲打此穴,不仅能降低血压,对心肺疾病、便秘也有很好的疗效。

【取穴方法】位于脊椎骨与肩峰连线的中点,正面直对乳房。

【功效】可缓解肩背部关节痛、上肢麻痹、颈部疼痛等肩颈部及上肢疾病症状。

11.敲击风池穴和百会穴。

风池穴:足少阳胆经刺激风池穴,属于足少阳胆经。它沿着胆经运化到头部的各个部位,阳卫脉走在外面。胆气血在此处吸热后,转为阳热之气。

【取穴方法】颈部,枕骨下,与头额后肌腱两侧耳垂平行,与风府穴平齐。

【功效】壮阳益气。有助于治疗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疼痛,落枕,失眠和宿醉。

叩击百会穴:此动作刺激我们头顶的百会穴,百会穴属于督脉,有安神助眠、降血压、治头痛的作用。

【取穴方法】后发际线中间7寸,两耳尖直上时,头顶中央。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解郁。可用于治疗头痛、头晕、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部、腹泻、痢疾。

12.揉和轻拍你的腹部。

刺激我们腹部的神阙、气海、关元等重要穴位。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肠胃功能,尤其是对糖尿病患者。

【取穴与功效】神阙,人体穴位名称,位于脐正中,属于任脉穴位。治疗腹痛、慢性腹泻、脱肛、痢疾、水肿和虚脱。禁针灸,宜艾灸。

海在小腹。脐下1.5英寸。可用于治疗虚脱、惊风、腹痛、腹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白带、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尿潴留、尿路感染、肠梗阻等。,而且有很强的效果。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主要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辅助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13.擦拭胆经

这个动作是刺激头部的胆经,包括头维、会厌、率谷、悬颅、田冲、眼窗、嬴政、成陵、扶白、交孙等穴位,可以降低血压,预防偏头痛。

【取穴方法】以下部位从眼外眼角(童子穴)开始,上至头皮角(厌颌穴),下至耳后(完谷穴),再折回,经额部至眉部(柏杨穴),再折回风池穴。

【功效】缓解和治疗侧头、眼、耳、鼻、喉、胸、胁部疾病,肝胆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发热,经络病证。

14.拍打肾俞穴。

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穴位之一,刺激我们下背部的肾俞穴、三焦俞穴等膀胱经穴位。这些穴位适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预防和姑息治疗,可以强肾固本。

【取穴方法】肾俞穴位于人体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指宽处。

【功效】缓解和治疗疾病包括腰痛、肾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乏力等。

15.把你的脚跟踢进山谷。

肾经的兴穴,“然”,意为燃烧;“谷”是指此穴位于足内踝前的大骨之间,精气埋藏较深的地方。

这个洞穴的名字意味着在人体的深谷中有火在燃烧。

所以,邢穴属火,肾经属水。顾然穴的作用是清化降浊,平衡水火,治疗阴虚火旺。

顾然穴有很好的去火作用,尤其是对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就是靠这种内热来维持生命的。如果用中药去火,会适得其反,所以用顾然穴去虚火就够了。通过刺激足少阴肾经顾然穴,起到排出肾毒,预防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取穴方法】位于内踝前凹陷处,舟骨结节下方。

【功效】辅助治疗:1。月经不调、带下、阴部;②遗精、阳痿、排尿困难;3咯血、咽痛;4解渴;5小儿脐风,口不开;6 .下肢瘫痪伴全跗骨疼痛。

16.轻敲委中穴。

此穴是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古代有“腰背要中治”的说法,意思是所有腰背疾病都可以中治。此穴具有舒筋通络、祛瘀活血、清热解毒等作用。

【取穴方法】委中穴位于腘窝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之间,即膝内侧正中。

【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胃痛、颈痛、腰疼或疲劳、臀痛、膝痛。

17.拍腿的胆经。

大腿外侧的四个穴位要用力敲打。由于大腿肌肉和脂肪较厚,需要用力捶打,以每秒两次左右的节奏捶打,才能有效刺激穴位。

迫使胆汁分泌,提高人体吸收能力,为人体造血系统提供充足的物质。

按摩可以舒经通络,活血解毒。血液循环加快,身体就会有足够的能量清除垃圾。体内的浮肿和毒素自然会被清除,被按摩和敲打的部位也会瘦下来。

【取穴方法】下肢胆经的路线是沿着大腿和下肢的外侧中线向下至小拇指和第二足趾之间。

有一个标志很容易找到,就是沿着裤子中间的线到膝盖一侧,主要是环跳、石丰、中渡、膝盖阳关四个穴位。

【功效】经络穴位可用于治疗侧头、眼、耳、喉疾病、精神疾病、发热等循经疾病。

整套动作可以刺激我们人体的50多个穴位,兼顾多个器官,集健身和养生于一体。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尤其适合老年朋友。

版权声明:本帖图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的各种方子和药方,仅供参考。请不要盲目尝试,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